南港中心校关于班级学习小组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六人小组”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在新的任务和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经历经验,建构的结果就不会相同,有的深刻,有的浅薄,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等等,这就需要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小组,小组合作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鉴于此,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中,学校准备把班级学习小组建设作为课改的突破口和研究的重点。
一、小组的组建
1.确定分组的形式
(1)小组规模
科学研究以及我们的实践均表明,最佳的小组合作人数应在4-6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六人小组”最为适宜。将全班学生按方阵排列,采取围坐形式,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纪律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每组中应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并指导组内学生结成“互帮互助对”,以形成“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管学生”的格局。六人小组有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而六人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六人小组优于两人小组的地方在于有更多的主意和力量去完成任务。同时,我们也发现,一旦小组的人数越过6个,就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有一些学生会承担比他们应该分担的工作量大的工作。学生们反而会缺少与大集体合作的能力。学生会在小组内部与自己的朋友组成小团体。鉴于以上原因,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合作小组的建立应以“六人合作”为较好方式。
(2)小组划分
小组的建立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每个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具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单科成绩等特点进行个别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我们将其称之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组内异质”能够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较大的可能(因为“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而“组间同质”又可以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详见附件1:小组划分的方法)
2.设置小组长
小组长是小组的灵魂任务,他们可以组织、协调组内的讨论、操作、发言等活动,使小组活动有序进行;还可以帮助教师管理、评价课堂教学等。建组初期,应选派那些有责任心、协调能力强、学业成绩突出、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可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每门学科还可分开设置所需的小组长)建组一段时间后,组员们已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可采用组长轮换制。定期进行组长轮换,可使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承担组长的责任,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体验和理解别人的心情,同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心。当然可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增设汇报员、记录与计时员、检查员等角色,但这些角色均可以进行轮换。
3.指定小组学习目标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为激励学生,促成目标的达成,可让各组将自己的学习格言、奋斗目标等内容以宣传海报的形式呈现出来,选取有特点的海报在教室中展出。一是利用公共监督的作用,促进各成员对小组学习目标的认同与践行;二是激励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4.构建小组的组内文化
小组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小组特色文化。在小组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各小组通过民主协商的形式,解决组内重大问题;同时,也可利用征集组名(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议定,一般有一定的内涵,或者代表该组成员的思想、观念、目标、意愿等,如雏鹰小队、蜜蜂小队、探索号等)、设计组标(一般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议定,它可以是一座奇异精致的造型,也可以是一面色彩艳丽的旗子,或者是一张小组成员的“全家福”,利于组与组的识别)、设计口号等活动,引导各小组构建自己的组内文化制度。无论是民主协商的过程,还是组内文化的构建,都能增强组员对所在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思维、思考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成什么目标,那么学生只会漫无目的,不知所“为”,借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嬉笑打闹,大聊闲话,那就与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背道而驰了。小组建成后,如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对小组的培训就是“重头戏”。
1.明确小组展示、交流的方式
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多种展示、交流的方式。如:小组内的每个同学依次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人发言后,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可以把几个同学的意见归纳表述;学习中有相同的意见,可以重复(但不要重复两次),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质疑……,方式多样,不拘一格。
2.设置发言人
建组初期,每个小组必须设置一名“发言人”。可以在小组内选派一名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此职,代表小组进行交流汇报,不仅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建组中期就要采取轮换制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交流、展示。建组后期则可以完全取消“发言人”,提倡每个人都是“发言人”,全员参与,鼓励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至少交流、展示一次。
3.合作学习中的习惯养成
小组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以及优势互补。为了实现有效合作,教师必须在合作的方式、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做到:一要认真思考,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观点、看法,清楚地表达出来,大胆地展示出来。二是学会倾听,能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经验,充实、提高自己。三要学会质疑、反驳,区分异同,适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四要学会取长补短,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自己的观点。五要学会求同存异,以谦虚、坦诚、宽容的心态合作、交流。通过以上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其初步学会怎样与学习伙伴沟通、交流,初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为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三、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至关重要。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培养积极分子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一部分同学脱颖而出。这些学生或在组织才能、协调能力方面表现突出,或在学习上有独到的见地、独特的方法,或在小组展示、交流中有不俗的表现等等。对这样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以发挥其典范示范作用。
2.让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要么是全班鸦雀无声,无一人参与展示、交流,要么是只有两、三个学生在不断地发言,而大多数同学并未参与其中。为避免以上状况的出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交流,可采取以上措施:一是在班级营造一种“人人参与,言者无错”的氛围,对回答问题错了的学生,老师不批评,同学不笑话,让每个学生无所顾忌,想说就说。二是展示、交流可以采用轮换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收获和问题。三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有利于集体研究、合作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尽量将比较复杂的问题分化,细化成多个小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积极性”的机会。
3.关注“后进”
学生有个体差异,因此在合作学习上也应区别对待。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总有那么一些同学不愿意参与展示,或者不善于展示,这部分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就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与指导。教师可与小组长一起,帮助、引导这部分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寻找改进的办法,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鼓励、帮助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寻求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
4.实施有效评价
(1)制定评价方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激励,更要加强对小组团队的评价。为此,学校已经制定出一份符合学生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小组评价计分方法》提老师们参考(详见附件2)。小组评价要体现“人人参与、人人进步”的理念,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次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的语言水平(详见附件3:小组合作常用语),合作学习的投入度及效果等方面。
(2)定期评选
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发言人等评选活动,评价的重心应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初建组时,评选的周期不宜太长,可以一周一次。中后期可以半月一次,或者一月一次。学期结束时,进行学期总评。
四、小组适时重组
为班级的“小组优化组合”所作出的一系列工作和努力,让我们更想把小组长久的保持下来。学生们也喜欢在已经熟悉的小组中学习。但是,有规律的小组重组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我们建议应该做到每个学期重建一次小组,它会为我们带来如下的好处:学生们能够与更多拥有不同经历和能力的同伴儿搭档;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学习如何与新搭档合作,同时也预防了“小集团”的形成;学生们能够意识到不仅仅是它所处的小组,而是整个班级都在从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当然,小组重组之前,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引导学生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例如离开之前,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写下感谢的话语等等。
诚然,班级学习小组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少困难,但并非难到不能实施;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大胆尝试,勤与反思,不断完善,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