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教案
南港中心校 苏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学习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难点:合理使用列表,画图等方法辅助思考,寻找答案。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教材引入
老师先来跟大家玩个猜谜语的游戏。
(1)仔细听,猜一种动物:“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
“对了,大象,真聪明!”
(2)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身高:“XXX,XXX,都不对,老师给大家一些条件,请你根据条件再来猜一猜。仔细听,刚才xxx猜…厘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比…厘米高(低)…厘米。大家再来猜一猜。”(…厘米)“猜对了!”
(3)思考:为什么一开始大家猜不出,后来一下子就猜到了呢?因为有了条件。
通过已知条件,我们可以猜出谜语,猜出老师的身高。通过已知条件,我们还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
2.新课讲授
在收获的季节,小猴每天都帮妈妈摘桃,而且摘桃的本领越来越强。可是,它在摘桃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家愿意帮它解决么?
(1)师:自己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电脑出示题目)
生:“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五个”(划上横线)
师:那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呢?
生:“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划上横线)
(2)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在刚才的已知条件中“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第几天比第几天多摘5个,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么?
生: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师:真棒,(贴板书)谁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还可以是第几天比第几天多摘5个?
谁能接下去说?
我们一起接下去说:
(3)师: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换句话说就是第几天摘的个数+5等于第几天的个数?
生:第一天摘的个数+5=第二天的个数(贴板书)
师:说的真好,谁来再说一遍?
还可以怎么填?
谁能接下去说?
我们一起接下去说:
(4)师:好的,我们已经弄清楚了题目的含义,现在请大家思考,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比第一天摘5个”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些什么?
生: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三天摘的个数,…….
师:非常有条理,你能根据这样的思路在作业纸上列一列算式吗?
停笔看黑板:
(5)师:你是怎么填的?第二天摘了多少个?(30+5=35个)
第三天?怎么算的?第四天?把结果和算式连起来说:
师:你们同意这些答案么?那老师要问了,你是根据哪些条件算出第二天摘了35个?
生: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师:又是根据哪些条件算出第三天摘的个数?第四天?第五天?
生:说一说
(6)师:好的,我们成功地把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回想一下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理清题意。根据条件,找出解决方法。
3.巩固训练: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小题中的已知条件,再提出要求:你能根据这些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后,追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想到的这几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从条件想起的方法解决问题。
拓展举例:根据2个条件解决一个问题,再找到2个条件再解决一个问题,举例说明,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过程像什么?我们可以把条件当作思考的阶梯,顺着条件的阶梯一步一步往下走,直到求出答案。从条件想起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顺着推。
(2) 想想做做2
比划:这个到这里是16米的高度,谁来比划一下,皮球落下弹到哪呢?谁是谁的一半?第二次弹得高度,谁是谁的一半?
独立完成,检查。
追问:在求第一次反弹高度时,用到了哪些已知条件?
(3)想想做做3
学生读题后,提出要求:你能根据题意在下面的图中画一画、涂一涂,标出芳芳和兵兵两个小朋友的位置吗?
学生操作后,提问:从图上看,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几人?
交流后,进一步要求如果列式计算,可以怎样做?18-8-4=6
引导反思:解决这个问题时,是从哪些条件想起的?你认为画图做标记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帮助?从条件想起我们还能边思考边做标记呢!
(4) 想想做做4
想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独立完成。
解答后组织讨论:你是从哪些条件想起的?想到了什么?求出白地砖的块数后,再联系哪个条件就能求出花地砖的块数?
(5) 想想做做5
学生读题后,提出要求:根据题意,你估计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把你估计的结果悄悄写下来。引导:每人的估计结果可能不一样,要想知道哪个同学估计的对,可以怎样做?(动手画一画)
(设计说明:想想做做第1、2、4题的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都和例题相仿,都适合从条件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相关策略的运用特点,不断增强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4.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么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