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变化,破难点(课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4日]

——以“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教学为例

江苏省昆山市南港中心小学校  许国忠  215321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一首《蜀道难》道出了蜀道的艰险难行,同样,在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类似行路难的教学难点问题。

课堂中所谓的教学难点问题,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较大阻力或难度较高的某些知识节点或不容易理解的地方。这些难点问题往往是比较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阻碍课堂教学的发展,造成他们对这部分内容听不懂学不会。因此,如何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结合“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的教学来简要谈谈。

“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第2课时的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上肢的运动,第二个活动是举哑铃、提踵的观察体验活动,第三个活动是观察与骨骼、肌肉和关节相似的物体。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活动,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三者之间的协调运动。那么如何巧妙的通过一些手方法段的改进,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笔者进行了适当的尝试优化。

一、巧设教学环节,让教学难点简单化

    化整为零,意思是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的部分。同样,我们可以把教学的难点分解成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活动来进行,这样可以把比较抽象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为了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者的相互协调运动,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肌肉的作用。对学生而言,肌肉平时比较常见,但是对于肌肉的收缩、舒张没有进行仔细的研究过,因此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肌肉的作用,我把这一活动分解成了以下几个子活动:(1)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上肢骨骼模型;(2)学生举哑铃,体验肌肉的作用;(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肌肉运动示意图;(4)学生进行提踵活动,进一步理解肌肉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制作一副上肢的骨骼、关节模型,学生制作好后,发现模型手臂不能向我们的手臂一样自主向上弯曲运动,这时,教师提问:你能让模型手臂和我们的手臂一样自己向上弯曲吗?在老师提示下,学生想到了可以借助橡筋来完成,追问:“你知道橡筋模拟我们身体里的什么吗?”学生回答:肌肉。再通过后续的观察、体验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肌肉的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

可见,化整为零,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铺垫活动,可以把教学中的难点进行有效的分解,从而能够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巧用教学道具,让暗箱问题显像化

在科学学习中,有许多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称之为“暗箱问题”,如光学的、电学的。其实,本课中涉及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虽然学生可以摸到但是学生看不见,因此,也可以算作暗箱问题。因此,让这些暗箱问题可见显像,对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就会有较大地帮助。

教学中,正如上述例子中谈到,我首先借助一根橡皮筋把肌肉的作用显像化。在引导学生了解橡筋类似与我们身体里的肌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将手臂伸直时,橡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弯曲时呢?通过模拟模型手臂的伸直、弯曲,引导学生形象的观察到橡筋收缩与伸长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认识肌肉的收缩、舒张作用。

其次,在引导学生举哑铃感受肌肉的变化后,学生对肱二头肌的收缩、舒张变化感受比较明显,对肱三头肌的变化感受不太明显,因此,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肱三头肌的收缩、舒张变化,我借助了“肌肉运动变化示意图”。在观察示意图时,我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在弯曲手臂和伸直手臂时肱三头肌的变化,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学生生动、直观的感受到了当手臂伸直、弯曲时,手臂上肌肉的收缩、舒张变化。

可见,教学中笔者巧妙运用橡皮筋、示意图这些教具,把原本隐藏在皮肤下的肌肉的运动,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在了学生眼前,对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三、巧变实验表格,让实验目的明确化

实验记录表对学生理解实验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实验记录表能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理解。

本课教材上引导学生在体验举哑铃时,通过图画加文字的方式,记录手臂内侧肌肉(肱二头肌)和手臂外侧肌肉(肱三头肌)的肌肉变化情况。我发现,这样的记录方法,会让学生忽视最直观的感受,且有部分学生看了书本上的图不知道怎么记录,记录什么。因此,教学中,我对实验记录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将看到的、摸到的真实感受或现象,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表如下:

“举哑铃”体验活动记录表


手臂弯曲时

手臂伸直时

我看到了



我摸到了



通过实验我发现,手臂弯曲时,肌肉在            ,手臂弯曲时,肌肉在           

教学中发现,通过表格的调整,学生能轻松地记录下“举哑铃”活动时用眼看到的和用手摸到的现象,从而较为准确的得出实验的结论,让实验的目的更加明确化了,也能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巧妙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具连续性,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的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