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花 那情 那人(课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4日]

——《桂花雨》教学思考

江苏省昆山市南港中心小学  陈磊

 

《桂花雨》一文是著名现代作家琦君的文章,是她定居台湾后回忆起家乡庭院里的桂花而写的。全文由花及人,透露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习就是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此文的学习,主要以品读文字为重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母亲赞美之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体会。

一、那花香气迷人

   课文中对桂花的描写采用了对比的方式,突出了桂花香气迷人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划一划描写桂花的相关语句,用心读一读,感受桂子的花香。“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时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想梅花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中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作者把其它的花与桂花进行对比,又说桂花树是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和一个“太”字,一下子把花香迷人的特点凸显了出来,让人记忆深刻。下文对桂花香气的描写更是细致。“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以及双重否定的表达,把桂花香气迷人的程度生动而具体地写了出来。后来由花香再写到了摇桂花的事,自然流畅。桂花香似乎是一个引子,为后文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也为赞美母亲的品质打下了一个伏笔。

二、那情魂牵梦绕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融化在故乡的一草一木之中,同样在此文中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课堂上,我们把杭州一处小山满是桂花的场景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那美得让人震撼的场景,试想那满山的桂花,该有多香。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何原因呢?是呀,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故乡情结是一个人一辈子魂牵梦绕的。故乡情最难忘的是摇桂花的情景,“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这一场景极富画面感,听老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那份无与伦比的美景定会定格在心间。“我喊着……”喊前面没有加任何修饰的词语,这处正好是一个空白点,可以进行填词训练“我(  )喊着……”填入的词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在后文的话语中有两个感叹号,这是作者内心无比喜悦的体现。在此基础上,看书上的插图,再进行朗读的训练,一份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融入在一个摇桂花的场景之中,时常会在梦中出现。关于桂花雨的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故土的依恋。啊,那是一份怎样的情怀呀!再次朗读母亲的话语“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情到深处,最好的表达就是朗读,情真意切地朗读会把内心的情感充分地表达。故土的依恋,故乡的怀念,在作者笔下就是摇桂花时桂花落得满身都是的情景。

三、那人佛心可鉴

读文章,很多时候要了解作者的经历,这样会对文章理解更为深刻。在教学中,出示琦君的生平简介。在简介中让大家了解琦君从小就失去了亲生父母,按常理你会觉得琦君……(痛苦、悲凉……)但是文中却看不出他的痛苦和伤心,这得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她的养母,读读文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母亲?找找文中的语句。“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一开花就开始担心、每天走一回还有嘴里不断地念叨”这些词句将母亲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再引入琦君作品中有关对母亲形象描写的段落,关于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已是不言而喻。是母亲仁爱让琦君有了快乐的童年,是母亲的佛心让生活在其身边的人感到温暖,那这桂花雨还仅仅是一片写景叙事的文章吗?以物喻人。那花,那情,那人似乎在这一刻完全连接在了一起,让我们再来读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一段话吧!“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连片的阅读会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

此篇文章情感真挚而细腻,引导学生有条理的阅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去感受体会,再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起来,学生对文章的体会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