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课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5日]

 

支文明

 

小组学习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主要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由问题引发的,所以问题的设计就成为了小组学习能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应重视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有效的情境创设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最大可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中去。就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如卢梭所言“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要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学生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小组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很大作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教师就要关注到这点。《三亚落日》一文一开始就点明题意“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如何有诗意呢?由问题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学习本段,教师就要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上可以通过播放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美丽的南国风光,优美轻柔的音乐声中穿插鸟鸣、风声、浪声,同时加上教师的范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几方面说一说三亚的迷人景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感情朗读基础上也就能充分感悟到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了。同样,在讲解三亚的落日过程时,教师运用媒体演示出落日颜色之变、动作之变,使学生在充满兴趣中感悟落日的全过程,感受到大自然景色的奇妙和瑰丽。

二、开放性,引导积极思考

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开放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把自己独立思索得到的答案放到充满合作的小组中去互答互学。这样就能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每位学生都加入到讨论之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使不同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上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也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中“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这是本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读好课文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究更开放的话题。如,爸爸妈妈的爱都表现在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分牵挂……无不渗透着他们浓浓的爱。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真正感悟到父母之间的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课文《望月》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和感悟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这样就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感悟月亮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情景性,发展自主能力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做”参与到实际情境之中这种亲身体验的情境性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能更大地调动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弥漫、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内心,领悟诗人内心情感,教师安排了课本情景剧表演,先安排同桌试演,再推选几组在班级表演。学生从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精准表演中,体会出了诗人和友人当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就会有感而发。《莫泊桑拜师》课文主要写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没有特色。于是拜福楼拜为师,得到悉心指导,最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的事。全文围绕“拜师”这个重点来逐层叙述,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对话讲了莫泊桑三次登门求教的经过。教师就是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勾画出一幅生动的教学场景,通过情景对话,学生就能更好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酷爱文学、执著追求的莫泊桑和提携后辈、关心青年的福楼拜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可见,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通过表演等形式能十分有效地帮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有效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南港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