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挖掘(课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8年9月28日]
 

昆山市南港中心小学  支文明

 

摘要:文章都是“有情物”,是人情感的流露,是“文”与“情”的和谐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文情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文章自身的情感因素,积极营造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与培养。

关键词:营造氛围  调动情感  真实体验

陶行知先生以“爱”为核心,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为“教”和“学”的目标,以“知情意合一”为原则的情感教育思想具有现代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及意义,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读教材,把准情脉

    文章不是无情物,写作者往往有感而发,“内心情感洋溢于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情”和“理”可能有轻重先后之别,却总是水乳交融。读者只有先“通情”,而后才可望“达理”。教师就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学生传情达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细致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体作者的情,察作者的意,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只有教师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才能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唤起学生的情感。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情感体验的重点放在“励志”上。徐悲鸿师从法国著名绘画大师遭到外国学生嫉妒,受到莫大侮辱,但却立下大志;他更加奋发努力,潜心临摹,生活清苦还省钱购买绘画用品,体现了励志;最终成绩优异,轰动画界,实现志愿。教师备课中始终围绕“立志→励志→实现志愿”这条线,找出文章的动情点,深入进去,用心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情,努力做到教者与读者、作者心心相映。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做到言之有情、动之有情、导之有情。

    二、语言描绘,触发情感

   “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是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语言是感情最好的表达方式,绘声绘色地朗读,能使学生陶醉其中,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信息,触发内心情感而引起共鸣,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字、词、句、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指导学生领悟文中的情感。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是一篇通讯稿,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境。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了这篇通讯稿的录音,再进行了感情范读,把学生引入到了课文情境中,最后引导用各种朗读方式促使学生反复诵读,营造了氛围,扣住了心弦,触发了学生情感,学生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表现出了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可见,教师通过各种朗读方式的指导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触发他们的内在情感,激起感情的波澜,体验文章的美。

三、抓住线索,激活情感

情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更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对教材的情感因素及其变化的脉络理解越清晰,挖掘越深刻,就越能准确地体现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也就能有效地营造欣赏作品的情感氛围,以此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抓关键词句来分析,但只有把词句的分析与贯穿全文中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寓意结合起来,挖掘蕴涵文中的情感线索,才能更好领悟课文的要旨。特别是对于情感比较内隐的课文,则更应该深入地认真剖析,直到心中非常明确课文的情感脉络和线索,找到情感挖掘点,才能更好激活学生的内在体验。教学《半截蜡烛》时,教师就要紧紧抓住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引导学生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的。全文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为了更好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就要围绕“半截蜡烛”这一线索引导学生把握场面,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护住“半截蜡烛”的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机智和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见,教学中,教师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既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又能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

四、媒体运用,渲染情感

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多媒体的运用,就能有效地渲染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可以依靠各种媒体手段来渲染情感,激荡学生的心灵。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在学生阅读前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录像,学生在解说员的解说、演员的动作表演、震撼人心的背景音乐的冲击下,变得亢奋了,急于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了,他们就会用课文中美好的语句来赞美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这就便于学生理解文中词句,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样,在教课文《二泉映月》时,教师用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来感染学生。在音乐声中,学生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学生通过乐曲声,展开了想象,进入了文章所描绘的感情世界之中,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黄山奇松》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一系列出示黄山松树的图片,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些图片的出示,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学生就能更好地领会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的特点,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在媒体面前,学生看得清楚,听得认真,感受得真切,内在情感得到了渲染,也能立体地感知文章内容。

五、联系生活,深化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的滋味,深化内在的情感。如学习《广玉兰》这类写景类课文时,要理解广玉兰的美,只靠反复朗读学生还是不能很好领悟的。教师只要把学生带到校园一角去实地观察它,让学生去看、去说、去画,那广玉兰花色美、行秀、香幽及叶片的独特情趣就已在学生脑中了,学生自然会表现出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了。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教师反复练说解读的效果可能还不如让学生来动手操作一下。要求学生自带苹果一只,学习小组内开展切苹果的活动。切一个,观察一个,同时绘制一个简单的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在什么位置切出的“五角星”最“清晰”,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这些丰富多彩的联系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所以说,带领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做一做,对情感的激发与培养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熏陶和体验,就会得到更好发展。